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阿旺宋哲大师创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建立“拉章”,意为寺院最高活佛府邸。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之一,全世界最有名的藏密学院,拥有中国最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
这次国庆之旅,收获最大的就是拉卜楞寺,并非是因为玩的有多开心。而是在这次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或者说是受到整个甘南人的影响。
早的时候只知道拉卜楞寺的名字,国庆节也是想着走哪算哪的想法到处乱串。晚上在宾馆的时候看到拉卜楞寺的介绍,觉得有意思就决定第二天过去。
早上六点出发,上午快10点半的时候终于到了,下车后竟感觉来到了不同的世界一样。
然后还看到了美丽的格桑花,格桑花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它就是寄托了藏族期盼幸福吉祥等美好情感的格桑花。
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藏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
直到下午我们才进到寺庙,首先看到的是一排长长的转经筒!这种大型的转经筒建立在寺庙的周围。拉卜楞寺的转经筒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周长有3公里还多,由2000多个大大小小的转经筒组成,转经筒在每个围墙拐角处有个正方形的小房子,里面放置了巨大的转经筒,有一人多高需2、3个人合围才能保住,小的周长则只有1米左右如同图中所看到的。沿着长廊徒步,依次转动这些转经筒,需要1个多小时才能走完一圈。
转经筒上面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每转一圈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反复旋转则代表无尽的咏颂。
一直往里面走就到达了寺院里面广场,正对的是寺院的主要建筑区域。对于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很新鲜的!
独特的建筑风格。屋檐下的风铃随风滴铃铃的响,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窗沿上的窗布和独特用干草作成的墙壁展示了藏族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
下面这张图是广场正对的主要佛殿,内部的充满了神秘气息,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正门是喇嘛们进入的地方,游客需要从侧面门进去按照里面的参观路线行走!记住不可大声喧哗!
我的手机太烂了,正面的横布上面的点缀,颜色艳丽多彩。这也许就是下次要去的借口,我要拍一张色彩艳丽的!
走出佛殿,外面都是一个个喇嘛住的小房子围绕着佛殿,周围都是土墙,但是大门修建的却是雕梁绣户!精妙绝伦 !
有新建的也有年代历史久远的。这是一种生活态度,透露着浓浓的藏家哲学思想。就和吃油泼面一定要配蒜一样!不能丝毫马虎!
看完这些建筑更多的是对于周围信徒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碰到了几件事令人震撼的事情!(为了尊重都没有进行拍照。)
一:叩拜的妇女
在正殿旁边的有一个小殿,正门口右手边有一位妇女,身上主要关节部位都带有自制的护具,热泪盈眶小声哭泣着对着一面墙磕头,不是我们正常像关中地区现在象征性的磕头,而是全身紧贴地面的叩拜。再看地面上因为长时间不知道经过多少代人的叩拜,木质地面已经磨出深深印痕。墙是普通的墙,并无特殊,也许正是应了那句佛在心中!
二:转经筒前的小女孩
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走到了寺庙的外部,也就是转经筒的位置,有一位小女孩十三四岁的样子,全身护具正对着转经筒跪拜,每个转经筒前三次!拉卜楞寺的转经筒是世界上最长的,2000多个呀!需要多少次下跪、多少次起身、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拜完!我不停在想,她知道这些吗、她知道跪拜的意义是啥吗。心无旁骛、旁若无人!她的世界现在只属于她一个人!
三:下雨天的牧民
离开了拉卜楞寺我们向着下一站出发,路上慢慢下起了小雨,我们临时停靠到路旁的卫生间,我听见里面有沉闷咚咚的响声,走了进去就看到一对夫妻牧民,男的坐在屋中间看着外面下雨,妻子的站在床前,正面对墙上贴的一张佛像,在床上叩拜。我第一时间就在想有这个必要吗,虽然我和他们夫妻交谈中,但是妻子的动作确是没有一刻停下来。
后记
虽然现在已经过去很长时间,结束国庆又开始进入工作中,我时常还在想那和叩拜的妇女是碰到什么难事了吗?那个小女孩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那个牧民的妻子就没想到休息一下明天在拜吗?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如果她们现在来到我的城市能生活下去吗?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这些年自己感觉已经是很幸运的,也是经历了不少恶心的事情。自己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每天为了生活在拼命,没有时间去想其它的事情。那她们和我一样吗?
我是一个没有信仰的80后!
从甘南回来后审视自己,深深的感觉到这些年做了很多虎头蛇尾的事情,我现在需要改变的和需要的的就是她们 那种精神,那种坚持!改变自己,寻找自己喜欢干的事,我试着学炒菜、试着学习一门乐器、为了兴趣学习前端开发。虽然都还起步,但是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越来越认同和认识到幸福与钱无关!期待着下一次甘南之旅!
评论区